在再次被一份IF不到1分的杂志拒稿后,作者终于决定投稿之前杂志社建议改投的那份杂志,一个月后,文章顺利被接受了。而新一年的IF出来后,这份杂志的IF已经接近1,比作者最后被拒稿的那份杂志的IF还高了一些。
这个案例其实比较有代表性,很多作者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文稿,通常会过高估计文章能够发表的分值。在经过不断的被高分杂志拒稿后,才最终找到文稿的正确定位,导致文稿险些无法发表。如果作者能够早些仔细研究和分析杂志的拒稿信,从拒稿意见中其实就可以感受到文稿的定位范围了。
若审稿意见很尖锐,那么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你的文章也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稿的新颖性可能会越来越低,被拒稿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综述和荟萃分析这两类时效性强的文章,不仅需要更新参考文献和内容,还要和其他撰写了类似文章的作者进行时间赛跑,拖到最后,文稿发表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愿意转投原杂志推荐的兄弟杂志的作者,大概是觉得兄弟杂志水平太低,有负自己辛苦得来的科研成果。诚然,有部分出版社为了帮自己旗下的低端杂志打开市场,会建议被拒的文稿改投自己的兄弟杂志。
但我们要理性看待这种改投建议,如果推荐的是非SCI杂志,我们当然可以不考虑,但如果推荐的杂志也属SCI收录,那么这种建议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比如投稿Nature被拒后,如果有改投Nature出版社旗下IF十几分的子刊的建议,那这个建议就完全是值得考虑的,因为很多专业的顶级杂志也就十几分,如果文稿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不足以发CNS、Lancet或JAMA之类的杂志,那么十几分的杂志就是很不错的选择了。
其实原杂志和推荐杂志的水平相差不大(除了某些特殊专业的专科杂志,IF在0-2分的综合性杂志水平其实相差不大),如果作者一开始就接受建议改投的话,可能会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幸运的是,这篇文稿最终被接受了。
当然,如果在最初选择投递SCI期刊的时候,我们能更加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文章,结合自己文章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投递。那么被拒稿的几率也就会大大缩小。对于最初选择SCI期刊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好这些内容:
首先,了解所选SCI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范围,包括期刊的读者对象、侧重点和研究兴趣。
只有自己的论文主题跟所选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范围相符,才有被接受刊发的可能,否则,即使你的论文创新点再好,论文写的再完美,结果也只能是拒稿。另外,如果你的论文信息交叉了几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则可以有多种选择。查看投稿论文是否在期刊的收稿范围内多通过浏览其期刊网站主页的方式,可以通过查看Aim & Scope,或者Introduction to Author部分。
其次,准确定位自己的文章,选择恰当影响因子的期刊。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因为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如果被接受,说明自己的文章水平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首先要对自己的文章有个准确的定位,只有选择与自己文章定位相符的期刊,发表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第三,注意所选SCI期刊是否收费。费用包括版面费、彩色图片印刷费。
第四,明确所选SCI期刊的审稿周期。
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刊发,不同的期刊,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如果你的文章需要在短期内见刊,那就需要选择一个周期短的期刊。大部分发表的SCI论文首页的作者单位下,都注明了稿件的投稿日期(received date)、修改日期(revised date)和文章最终被接纳的日期(accepted date),我们可以根据这部分内容判断自己的文章在这本期刊上发表需要多长时间。
第五,确定所选期刊是否在自己单位的统计源内。
许多人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而单位内都有规定的有效期刊,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确定自己所选的期刊在自己单位的统计源内,以免辛苦发表的论文得不到单位的认可。
目前几乎所有期刊都会对来稿进行论文查重,据了解英文投稿目前有95%以上的期刊是使用iThenticate/CrossRef检测来稿,投稿前检测请认准CrossRef中文官网:http://www.crossref.com.cn/,安全可靠,投稿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