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SCI或SSCI论文投稿流程中,不少作者会在审稿前或初审阶段被通知“查重不通过”或“存在较高重复率”,但编辑往往不会附带详细的查重报告。这种做法常常引发作者的疑问:
- 期刊用的是Crossref查重吗?
- 期刊会提供他们的查重报告给我吗?
- 如果我觉得编辑的判断有误,该怎么确认?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Crossref、查重工具和编辑操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编辑在使用查重系统(如CrossCheck/iThenticate)时的权限与流程。
一、Crossref 本身不是查重软件
Crossref 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出版元数据注册平台,主要负责为期刊、会议、书籍等文献分配 DOI,并维护一个海量的元数据和出版内容数据库。
查重功能并非由 Crossref 独立完成。当前多数期刊编辑部使用的查重系统是 iThenticate,而 Crossref 则为 iThenticate 提供比对数据来源。这种合作查重服务被称为 CrossCheck,但核心查重工作仍由 iThenticate 系统执行。
因此,期刊编辑所谓的“Crossref查重”,本质上是指通过 iThenticate 系统进行的比对检测。
二、编辑使用的查重报告是否对作者公开?
通常来说,期刊编辑使用的 iThenticate/CrossCheck 查重报告并不提供给作者。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1. 报告属于内部审稿流程的一部分
在大多数期刊的审稿制度中,查重环节是由编辑部独立完成的初审步骤,与同行评审类似,属于内部审查资料,并非作者在投稿过程中可主动索取的文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判断稿件是否存在明显抄袭;
- 检测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或多稿投稿;
- 确认引用是否规范,是否有未标注的借用内容。
因此,查重结果多数作为编辑判断是否送审或直接拒稿的依据,并不作为投稿交互的一部分公开给作者。
2. 期刊编辑享有报告解释权
即使作者主动提出希望查看查重报告,部分期刊也可能仅给予简要说明,例如:“您的稿件存在与某篇文章大段文字相似”,而不会提供完整的PDF格式比对报告。这是因为:
- 编辑拥有对查重结果的解读权和处置权;
- 报告中涉及版权文献或第三方内容,存在版权合规问题;
- 有些比对结果仅构成参考,不具决定性判定。
尤其在结果不严重或可以修改的前提下,编辑更倾向于发出“请修改语言表达、规范引用”的提醒,而非直接提供原始报告。
三、什么情况下编辑可能提供查重报告?
尽管查重报告不作为标准附件提供,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编辑可能会部分或全部提供查重详情:
- 作者申诉时要求复审查重结论;
- 相似率过高但作者坚称为合理引用时;
- 稿件因查重被拒且作者要求明确依据;
- 编辑希望作者据报告修改并重新提交。
在这些场景中,编辑可能会:
- 提供查重报告中的摘要页面;
- 截图显示高重复段落与来源;
- 附加注释解释判断依据。
但即便如此,也往往是选择性地呈现内容,并不会提供完整的原始查重报告(特别是带有Crossref版权资源的完整文件),以避免版权争议和误读风险。
四、作者该如何应对查重结果不公开的情况?
面对查重结果“被判定”却无法查看原始报告的情况,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提前使用 iThenticate 查重
在投稿前使用crossref网站进行查重,能够有效预判期刊可能识别的相似内容。这种方式不仅便于提前修改,还能让作者更安心地应对编辑反馈。
2. 关注编辑反馈中的关键词
例如:“大量与文献X相似内容”、“未规范引用”、“方法部分雷同”,这些描述虽不提供报告,但往往已暗示问题所在,可据此有针对性修改。
3. 提出合理沟通请求
如果作者确信被误判,建议以理性、专业的语气写信沟通,表达愿意修改,并请求提供相似性来源或部分报告内容,许多期刊编辑是愿意配合的。
虽然期刊编辑使用的 Crossref 查重(实为 iThenticate/CrossCheck)结果对作者并非公开透明,但这一机制旨在保护出版流程的专业性与判断独立性。
作者若希望更主动掌控稿件质量,应在投稿前使用 iThenticate 进行查重,合理评估和修改相似段落,远比事后应对更为高效。
最终,查重只是保障学术诚信的一道防线,内容真实、引用规范、表达清晰,才是通过编辑初审的根本保障。